他家族實力一般,但他能力出色、辦事風格嚴厲,一位在清朝連舉人都沒考中,最后卻一路升至河東總督的傳奇官員。此人就是田文鏡。
那麼為何說田文鏡是大器晚成的「天下第一巡撫」呢?

田文鏡活了70年,只有最后10年活在雍正朝,有60年都活在康熙朝。
田文鏡出生于康熙元年。從小就讀書的他,偏偏在考試方面能力一般,不管怎麼考以名落孫山告終。
最后無奈,他還是花錢買了「監生」,相當于秀才。22歲時,田文鏡又花錢買個八品官、福建長樂縣縣丞當。
而且田文鏡不但考試能力一般,家境也不行。跟富二代的李衛比,田文鏡差多了,同是買官,李衛起步就買了個五品官。
在康熙朝,科舉考試考不上,家里沒有什麼背景,按理說,他的一輩子就這樣了。但偏偏是個對命運不服輸的人,工作起來異常努力。
但他干了將近十年才混上了七品的知縣。不過像他這種普通人能一路升遷,可見,田文鏡是一位相當有才干,且政績突出,以至于能有像這樣持續的升遷。
只是升遷之路也隨著年齡陷入停滯,55歲的田文鏡仍然只是一個小小的御史,只不過在這一年,他意外接到了一個小任務「到天津的長蘆鹽場收稅」,期間,他發現了端倪,當地連續幾年的巨大虧空,立刻擬出了具體的解決方案,上報給了康熙。
在田文鏡巡鹽后的第二年,他就升任了從四品的京官,也就是內閣侍讀學士。但苦于沒有人脈和資源,已經61歲的田文鏡的仕途也就僅此而已了,很難再繼續升遷。
但雍正繼位后,田文鏡終于迎來了自己人生的重大轉折。
雍正元年,田文鏡途中經過山西。遇到鬧災,陜甘總督年羹堯奏報,請求賑災,但山西的巡撫卻上報朝廷沒有災情。

所以田文鏡回京覲見雍正時,稟報了山西受災的情況,明確了山西百姓所經受的讓他們流離失所的嚴重災情。
這一次對話,讓田文鏡給雍正留下了不錯的印象,是干實事,心裝老百姓之人。
于是,田文鏡就被雍正安排去山西賑災,最終,他排除萬難,出色地完成了任務。
當即雍正就將他升遷為山西布政使。後來,雍正又升他為河南巡撫。60多歲的田文鏡,在雍正朝兩年不到,就一躍成了主政一省的封疆大吏。
田文鏡晚年間突然躥升的原因,可以總結出三個核心原因:
第一,田文鏡才干,能做出政績。
第二,田文鏡做事的風格對雍正的胃口。
第三,田文鏡此前沒有科舉功名,沒有結黨的可能性。

雍正剛即位時,國庫空虛,源頭就是地方各級官員的貪墨和挪用公款。基于田文鏡能力出色、辦事風格嚴厲,雍正將田文鏡列入核心政治圈。從此,抱著知遇之恩的田文鏡。
「清補虧空」「攤丁入畝」「火耗歸公」「官紳一體當差,一體納糧」,田文鏡都以雷霆手段迅速推展。所以,田文鏡便成了雍正朝的「改革先鋒」。
田文鏡在河南時,一上任就發通知,凡是有虧空的各級官員,要麼趁早補上,要麼抓緊時間自首。這種通知放在過去肯定是不會有人搭理的,所以田文鏡就把但凡能查到有虧空的官員全都抓到了省城,并迅速開始審問。
接著,他就總結陳詞,你們這些官員都要回家進行資產拍賣,就是把祖宅賣了也得把欠朝廷的錢給補上。最后,田文鏡用一年時間,就把河南虧空的藩庫補齊了。盡管河南官場早已罵聲一片,但雍正卻給他加分。

在《雍正王朝》歷史劇中,有一個橋段是諾敏用半年時間江山西藩庫虧空補齊,實際上不是真的補齊,而是諾敏聯合山西官員弄虛作假,欺上瞞下,借山西富商的錢才補上的,最后被田文鏡查出了端倪,最終被砍頭。可見,要補齊往年藩庫的虧空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兒。
可田文鏡確實做到了。
而且田文鏡遵行雍正意志,推行「火耗歸公」。之前,各地官員完全按自己的意思去擬定火耗的數額,隨意盤剝百姓。而田文鏡推行新政,任何人不能隨意加派,又將火耗收歸省管,進行公用分配。
盡管河南官場再次罵聲一片,但田文鏡還是把這棘手的差事給辦成了。雍正對他非常滿意。
不僅是對官場同僚,對地主士紳,田文鏡也采取了一系列硬手段。
在「攤丁入畝」的推進上,還是老套路:明確按土地征收人丁費,然后發布通知,坦白從寬,凡是隱瞞不報的,只要查到了,就通通抓起來。不到一年,田文鏡就查出了隱匿的田地2500余頃。
田文鏡這麼一操作,已經把河南上下的官員全得罪了個遍。
後來河南需要修河堤「,按照推行「官紳一體當差」的意思就是,地主家也得出人,全都下到泥里當河工去。消息一出,河南上下,從官員到地主,全都炸了鍋。不過田文鏡親自下江督工,這次黃河堤壩才能順利修好,避免了給百姓們帶來災難。
得知消息后,雍正的內心他難掩喜悅。雍正稱贊田文鏡:整飭河工,堤岸堅固,認真干實事……實為巡撫中之第一。
所以,雍正的確給人封過「天下第一巡撫」的稱號,只不過給得不是影視劇《雍正王朝》中的諾敏,而是田文鏡。

雍正四年,由于田文鏡雷霆手段加持下的改革,得罪的人實在是太多了,最終,一場有名的「督撫互參案」爆發了。
時任廣西巡撫的李紱升任直隸總督,他在路過河南時同田文鏡爆發了沖突。
起因是田文鏡在改革過程中,不尊重讀書人,打擊了大量的官員和士紳。李紱為諸多鄉紳的打抱不平,就指責田文鏡這是自己考不上科舉,便有意作踐讀書人,還說田文鏡重用的官員盡是潑皮無賴,表示要參奏田文鏡。
田文鏡被這一挖苦,徹底杠上了,好,你參,那我也參。于是,田文鏡在奏折中說李紱包庇罪犯、結黨營私。

一邊是直隸總督,一邊是河南巡撫,兩份折子就這樣放到了雍正的面前。于是,雍正派人調查,查到田文鏡的手下。可雍正最后一邊處罰了田文鏡的手下官員,一邊又準了田文鏡此前彈劾官員的奏折,算是各打了五十大板。
雍正又公開表示:闔省之廣,屬員之眾,焉得人人不謬?
意思是說,田文鏡管一個省,手底下有一兩個惡劣的官員,這不是很正常的事?
然后,雍正為了安撫田文鏡,還賜了他一筐荔枝,讓田文鏡別灰心,繼續努力。
非但如此,雍正還給田文鏡升職了,成為「河南總督」,可只是這樣還是不夠,為了凸顯田文鏡的地位,雍正想來想去,又給田文鏡加了個「兵部尚書」的虛銜。

一年后,雍正琢磨道,總督算啥,得封一個與田文鏡身份匹配的,于是就把山東劃給了田文鏡,再次創造了一個獨屬于田文鏡的官職,叫「河南山東總督」,簡稱「河東總督」。
看《雍正王朝》歷史劇,覺得雍正對田文鏡包容度很高了,可真實歷史,雍正對田文鏡的喜歡和包容度更高。
雍正為什麼就這麼喜歡田文鏡呢?原因有三:
首先,田文鏡忠誠地貫徹了雍正的執政思路。
其次,田文鏡能力過硬,盡管他辦事風格酷吏,容易出格,但他為官清廉、勤政,始終沒有致命的黑點。
最重要的是,60多歲的田文鏡做官太懂得分寸了,即便雍正對他這麼好,他從來都沒主動提過任何過分的要求。

田文鏡是漢軍正藍旗出身,屬于下五旗,他想讓自己的家族被抬進上三旗,可思前想后就是不敢和雍正提出請求。
不過,有一次與升任廣東巡撫的楊文乾有意無意地提過,楊文乾入京述職時,跟雍正說了田文鏡的心愿。雍正知道后,二話沒說,把田文鏡一家從鑲藍旗抬進了正黃旗。
田文鏡做事風格雖酷吏,但分寸感挺強,皇帝可以賞我,但我絕不能主動去要。
不過,盡管田文鏡晚年時犯過一次非常嚴重的錯誤,他隱匿了河南的災情,但雍正卻表示,田文鏡只是年紀大了,被手下人蒙蔽了而已,他是決不會主動欺瞞朕的。
時年已經70歲的田文鏡,覺得自己身體不行了,就申請退休。但雍正還是舍不得讓他退休,寫信安慰他說,好好養病,先別提退休的事。
雍正十年,71歲的田文鏡再次上奏,請求退休。雍正沒辦法,只能囑咐田文鏡好好休息,工作上的事安排給副總河孫國璽協助處理。
由此,田文鏡處于一種停工不停薪的半退休狀態。但這一次僅過了一個多月便過世了。
可能田文鏡年紀大了,加之他常年勞累,身體不好,已經是油干燈盡了。

其實,田文鏡人生的最后10年,有機會去燃燒、戰斗一番。
如果沒有雍正,或許田文鏡田大機率會這輩子也無出頭之日。所以說,田文鏡雖有60年都活在康熙朝,但在雍正朝的10年,他的人生卻得到了完美收官。張廷玉還在埋怨一萬年太久,那有沒有人在乾隆朝仍舊能安享晚年呢?
嚴禁無授權轉載,違者將面臨法律追究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