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閱讀此文之前,辛苦點擊一下右上角的「關注」,既方便您進行討論和分享,又能給您帶來不一樣的參與感,感謝您的支持!
來源/古風文史作者/古風文史你知道嗎?在我國的農作物中,有一種非常普遍的作物,它的名字叫做甘薯,也叫番薯、紅薯、地瓜等。
它不僅可以生吃、熟食,還可以制作淀粉、酒、糖等,是一種非常有營養和經濟價值的作物。
但是,你可能不知道的是,這種作物并不是我國原產的,而是在明朝萬歷年間,由一位福建人從海外偷偷帶回來的。他就是陳振龍,被譽為「中國甘薯之父」的人物。
他為什麼要冒著生命危險,從海外偷回一根藤蔓呢?他又是如何做到的呢?他的故事又有哪些傳奇和感人的細節呢?
陳振龍,約1543年—1619年,福建省福州府長樂縣青橋村人。他出生在一個讀書人的家庭,自幼聰穎好學,年未二十就中了秀才。
但是,他後來厭倦了科舉的苦悶,遂棄儒從商,移居福州城,開始了他的商業生涯。
他經常往來于呂宋島,與當地的土人和西班牙人做生意,見多識廣,積累了不少財富。
在呂宋島,陳振龍發現了一種當地人廣泛種植的作物,叫做甘薯,也叫朱薯、番薯等。他觀察了甘薯的生長特點和食用方法,發現它不僅耐旱、易活、高產,而且生熟都可食,有「六益八利,功同五谷」的說法。
他心想,如果能把這種作物帶回國內,就可以解決許多地方的糧食問題,造福百姓。于是,他決定冒險一試,把甘薯種帶回中國。
但是,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。因為當時,甘薯是西班牙殖民者的重要收入來源,他們視甘薯為奇貨,禁止出口,嚴加看管。
陳振龍想了一個巧妙的辦法,他把甘薯藤絞成繩子,纏在船上的木桶上,假裝是吸水用的。 他還利用了他和當地土人的友好關系,向他們學習了甘薯的種植方法和注意事項。
在明萬歷二十一年五月,他趁著夜色,悄悄地把甘薯藤帶上船,經過七晝夜的航行,終于抵達了福州港。
陳振龍回到福州后,就在自己的住宅附近,找了一塊空地,按照呂宋土人的方法,試種了甘薯。 結果,四個月后,甘薯收獲了,長勢喜人,味道鮮美,可以充饑。
正好那一年,福建遭遇了大旱,五谷歉收,百姓饑餓。陳振龍就讓他的兒子陳經綸,向福建巡撫金學曾上書,介紹了甘薯的優點,請求幫助推廣種植,以解救災民。
金學曾是一位有識之士,他看了陳經綸的奏疏,覺得甘薯是一種神奇的作物,便派人去陳振龍家查看,親自品嘗了甘薯,大為贊嘆。
他隨即下令在各地試種甘薯,并且親自撰寫了《海外新傳》,詳細介紹了甘薯的種植方法和食用方法,還附上了陳經綸的奏疏和陳振龍的種植經驗,是中國第一部薯類專著。 他還命令各地的官員和士紳,向百姓宣傳甘薯的好處,鼓勵他們種植。
在金學曾的大力推廣下,甘薯很快在福建各地普及,成為了一種重要的糧食作物。甘薯不僅可以填飽肚子,還可以制作淀粉、酒、糖等,增加了百姓的收入。
甘薯還可以改善土壤,防止水土流失,提高農業生產效率。 閩人感激金學曾的恩德,就把甘薯改名為金薯,以示紀念。 他們還在福州、福清等地建立了報功祠,專祀金學曾和陳振龍。
陳振龍不僅自己引進了甘薯,還培養了他的后代繼續推廣甘薯的事業。他的兒子陳經綸,是他的得力助手,曾經上書巡撫,請求推廣甘薯。
陳振龍的五世孫陳世元,是一位著名的學者,曾經參與撰寫了《金薯考》一書,詳細記載了甘薯的來歷、種植、食用、制作等方面的知識,是一部甘薯專著的鼻祖。
陳振龍的后代不僅在中國有所影響,還在海外有所傳播,形成了一個龐大的家族。
他們中有的從事商業,有的從事政治,為中華民族的發展和世界的和平做出了貢獻。
陳振龍是一位偉大的愛國者,他冒著生命危險,從海外偷回了一根藤蔓,救了我國千萬百姓,是中國農業史上的一位杰出的貢獻者。他的事跡被后人廣為傳頌,被譽為「中國甘薯之父」。
陳振龍是一位博學的智者,他見多識廣,精通農業、商業、地理、歷史等多方面的知識,是中國近代開放的先驅者。他的著作和經驗,為后人提供了寶貴的資料和啟示,被收錄在《中國古代農業文獻選編》和《中國古代農業科技史》等重要的農業著作中。
陳振龍是一位仁愛的慈善家,他不僅自己種植了甘薯,還無私地教授了百姓種植方法,還捐贈了甘薯種給貧困地區,還建立了救濟院,免費分發甘薯給饑民,還資助了許多學生和學校,還捐獻了許多錢財和物資給社會公益事業,是一位真正的大善人。
陳振龍是一位不朽的傳奇,他的故事被后人編成了戲劇、小說、詩歌、電影、電視劇、動畫、漫畫、游戲等各種形式的文藝作品,被廣泛地傳播和欣賞,被賦予了各種各樣的寓意和象征,是一位真正的大英雄。他的形象被后人塑造,被建立了許多的雕像、紀念碑、紀念館、紀念園、紀念路、紀念橋、紀念郵票、紀念幣等各種形式的紀念物,是一位真正的大偶像。
陳振龍是一位值得我們敬仰和學習的人物,他的一生,是一部充滿了奇跡和感動的傳奇。他用他的智慧、勇氣、愛心和奉獻,為我國的農業、經濟、社會、文化、科技等各個領域做出了巨大的貢獻,為中華民族的發展和世界的和平做出了貢獻。他的故事,不僅是一段歷史,更是一種精神,一種力量,一種激勵。
最后,由于平台規則,只有當您跟我有更多互動的時候,才會被認定為鐵粉。如果您喜歡我的文章,可以點個「關注」,成為鐵粉后能第一時間收到文章推送。
文章由「古風文史」原創首發,已開通全網維權,未經允許,任何人不得以任何方式進行轉載、搬運,侵權必究!
嚴禁無授權轉載,違者將面臨法律追究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