01大唐則天皇后長安三年(703年)九月,女皇找來鳳閣舍人張說,要召集一場「三堂會審」。
張說的身份是證人,證明被告宰相魏元忠講過謀反的話:「太后老了,現在的上策是聯合太子,做長久之計。」
——分明是對女皇的叛變嘛!
原告是女皇的兩個小白臉張易之、張昌宗兄弟。
這倆認為魏元忠很厲害,害怕太后一死,遲早被老魏收拾,于是就先干掉老魏。
畢竟這一年,女皇武則天八十歲。
張說被張易之兄弟威逼利誘,口頭答應作證,但心中猶豫不決。
走到大殿門口時,同事宋璟攔住張說道:「神明不可欺!千萬不要依附奸人誣陷忠良。如果講真話被流放,也是光榮;如果危及生命,我宋璟一定據理力爭,與你同生共死!努力吧,要做一個千秋萬代受人尊重的人!」
大臣張廷珪直接引用《論語》:「朝聞道,夕死可亦!」
大臣劉知幾說:「不要臟了青史,讓子孫蒙羞。」
魏元忠和張易之、張昌宗各坐堂上一邊,女皇坐中央,有關部門人員都在場。
張說被人帶了上來。
魏元忠心中害怕,問張說:「你要和張易之這種人一起陷害我?」
張說冷笑。
張易之追著張說,你證明一下魏元忠怎麼講謀反的話。
張說對武則天說:「陛下您親眼看到了,在您面前,他們還這樣逼我,何況在外面呢?我今天對著大家講真話,我沒有聽過魏元忠講謀反的話,都是張易之逼我來做偽證的!」
石破天驚!
張易之兄弟節奏全亂,亂叫道:「張說和魏元忠一起謀反!」
武則天問證據呢?
張易之說:「張說表揚魏元忠是伊尹、周公;這兩個人都廢立過皇帝,當然是謀反。」
張說說:「易之兄弟不學無術,伊尹周公都是國家重臣,陛下用人,不學伊尹周公,還學誰呢?」
「我知道今天依附昌宗,馬上升官;跟著魏元忠立即遭殃,但我害怕元忠冤魂,不敢誣陷他。」
戲唱不下去了,武則天罵道:
「張說反復小人,一起給我關起來。」
張說保住了魏元忠一條命,魏元忠貶為高要尉,張說同學則流放到嶺南。
張說的聲望,在士大夫之中如日中天。
大家都豎著個大姆指:是個大丈夫。
02原來的張說,靠文章名揚天下。
張說才高八斗,文字水平在當朝他說第二,沒人敢說第一,被譽為「大手筆」。
武則天改唐為周時期,擴招進士,親自在洛陽城樓上接見中第進士,這一榜,高中第一名的就是張說。
《全唐文》共收集張說的文章211篇,分13卷;《全唐詩》收張說的詩293首,分5卷。
單單這一項成績單,多少人不能望其項背。
當然張說不只是學霸,實際能力非同小可,三次任宰相,多次在邊疆與吐蕃、突厥交手,文武雙全。
舉個例子。
親王李重福謀反被滅,牽連逮捕了幾百人,好幾個月案件搞不定。
張說出馬,一晚上審訊,定下主謀幾個,其他人全部無罪釋放。
能力手段,人人稱贊。
武則天倒台后,張說立即被調回中央。
幾經變動,大唐到了睿宗皇帝李旦手上,太子是李隆基。
張說曾經是李隆基的侍讀,真正的陪太子讀過書。
李隆基的姑姑太平公主,和她老娘武則天極為相似,是個權謀高手,睿宗朝七個宰相,五個是她的人。
張說當時在洛陽,派人送了一把佩刀給李隆基,暗示他先下手為強。
713年七月,李隆基發動政變,剿滅了太平公主一黨,公主賜死在家里。
李旦傳位給李隆基,自己當太上皇。
這一年改元為開元,是中國歷史是繁榮昌盛的開元之治的開端。
開元的典章文物,制度政策,張說出過大力。
他三次任宰相,改大唐府兵制為募兵制,重振雄風。
還擔任過朔方節度使,親領大軍消滅了突厥人康待賓的叛亂,并把幾萬降戶遷到中原,進一步安定了邊界。
開元初,大唐邊疆屯兵六十多萬,張說看出很多是冗員,上書請裁軍二十萬。
玄宗狐疑,張說再次強調:兵貴精不貴多,很多兵員增多都是邊關將軍的意愿。并以一家百余口擔保,只要中央英明,沒必要保留這麼多邊防軍。
玄宗同意,裁軍二十萬,大大縮著軍費開支。
是一位上馬帶兵,下馬治民的大高手。
03有句話叫「身懷利器,殺心自起。」
本事大的人,特別藐視規則制度,所謂「禮教豈為我輩所設?」同理可證,法律能夠約束我們嗎?
封禪泰山,張說時封禪使。
隨行官員都提拔一級。
張說卻把女婿小鄭從九品官直接提拔到五品,穿上紅袍。
好巧不巧,玄宗設宴慶祝,看到了,就問小鄭:你怎麼這麼快穿上紅袍子了?
小鄭窘得說不出話。
演員小黃在一邊,插科打諢說:「都是泰山的功勞喲!」
後來泰山就變成老丈人的代名詞。
張說這人還有個毛病,「美物多貪」,說白了就是財迷,尤其貪占古玩字畫,這也成了后人對其詬病的話柄。
傳說張說家有一顆寶珠,藏青色,叫「記事珠」,只要用手摸摸珠子,事無巨細,全部記得一清二楚。
是根治老年遺忘癥的寶貝。
「看來張說收受了好多錢財...」
于是幾個大臣聯合上書告張說收取賄賂,私引術士,徇私舞弊等一大竄罪名。
一查,基本屬實,抓起來。
玄宗對這個老部下總體還是關愛有加,派高力士去視探,回來報告說:張說蓬頭垢面,認罪態度非常好,很緊張。
想起張說的功勞,玄宗只是把他的實權拿掉,罷去宰相,到集賢院去搞學問。
從開元十六年(728)下台,到開元十九年去世,基本過著遠離權力的退休生活。
玄宗有事情,還是經常問他的意見。
去世時,玄宗親臨光順門吊唁,為他撰寫神道碑文,追封太師,謚號是「文貞」,死后哀榮。
04張說雖有才智,但脾氣暴躁,生性貪財,對同僚常當面駁斥,甚至呵斥謾罵。
所以和很多同僚不和。
也包括和宋璟并稱「姚宋」,是賢相的代表人物——姚崇。
姚崇和張說二人不對付已久,互相拆台。
玄宗打算任命姚崇為相,張說就暗中各種騷操作,以阻止姚崇入朝拜相。
但玄宗知道是張說的計謀,仍任命姚崇為兵部尚書、同中書門下平章事。
自古正面人物之間,也不會一團正氣加和氣,也是斗來斗去,這是人性的陰暗面決定的。
姚崇任相后,張說非常害怕,就想抱抱玄宗愛弟岐王李范的大腿。
深夜跑去岐王府中申述誠意,結果被姚崇知道了。
翌日,上朝時,姚崇故意一瘸一拐的。
玄宗上前關切問:「愛卿的腳,腫麼了?」
姚崇皺了皺眉頭,說:「臣不是腳疾啊。」
然后指指心口:「這兒。」
玄宗:「這是何病?」
姚崇小聲說:「岐王(李隆范)是陛下愛弟,可張說竟深夜秘密乘車進入岐王府。我怕岐王被誤導啊。」
夜入岐王府,本身就很鬼祟。
在加上「誤導」二字,不傻的人都聽得出來。
玄宗隨即就要辦了張說。
可就是這麼湊巧,這君臣對話不知怎麼傳到了張說的一個門生耳朵里。
而這個門生還曾勾引過張說的一個小妾。
好在,張說大方地把小妾送給了他。
門生親自上門,替張說出了個主意,把家里的寶物「夜明簾」送給玄宗寵愛的九公主,公主替張說講話,這才避過一難。
05不過憑著張說的能力和人脈,當時的村里人都知道,他遲早要任宰相的,所以姚崇早早就防著他一手。
臨死時交待兒子:「張說和我積怨很深,將來只怕會害了你們。須如此這般...才能轉禍為福。」
老姚逝世,張說禮貌上來吊唁。
姚家人把珍藏的古董拿出來讓他看,張說好的就是這一口,愛不釋手。
小姚立即奉上,并請張說替父親寫神道碑文。
拿到碑文,馬上過了皇帝審閱,刻上石碑。
果然張說沒幾天后悔了,謊稱碑文不夠好,要取回重寫。
小姚就帶他去看刻好的石碑——皇帝親自審核通過了,只怕不能再改了吧?
張說好生懊悔:「這個死姚崇還會算計活張說,我真不如他喲!」
不好再為難姚家后人,這一頁翻過去了。
宰相可不是只會憂國憂民,鞠躬盡瘁,他們斗智斗勇,爭權奪利,才是生活工作的主基調。
人嘛,什麼時候,也停不下來斗爭。
玄宗朝一共34位宰相。
除了晚年時期的李林甫、楊國忠、牛仙客、陳希烈等奸相,其他大部分都很稱職。
尤其是得到后世極高評價的姚崇、宋璟、張說、張九齡四位。
正是這四位的爾虞我詐、貌合神離、勾心斗角,同時又盡職盡責的輔佐下,才創造了輝煌的開元盛世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