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家好,我是布谷媽~
很多人說,孩子成績好,那他一定聰明。
記憶好、理解強、表達優,孩子確實不會差。但能拉開孩子差距的,不是那個分數,而是集中注意的能力。
因為分數只是一種表現,而專注力卻是能決定表現的底層能力。
孩子能集中注意力的時間,會以每年延長2-5分鐘的速度不斷增加。不同階段的孩子,他專注的時間不同。

《兒童專注力》一書指出,孩子的大腦發育,決定他的專注力有3個「轉折點」。
也就是說,孩子的大腦有3次「變聰明」的機會。家長不要錯過。
3歲,是孩子專注力的第一個轉折點。
0-3歲這一時期,是孩子腦神經細胞以翻倍速度增長的時期。

這階段,孩子發育的特點,
是以他3種本能為基礎——生存本能、求知本能和交友本能。
孩子剛來到這個世界,他對外界萬物都特別感興趣。
他在父母保證安全的前提下,想要看、想要聽、想要摸、什麼都想塞嘴里嘗一嘗,他還對同齡的小朋友充滿著好奇。
這一階段,如果在孩子不感興趣的情況下,父母強行讓他「學知識」,只會擾亂他的大腦發育節奏,增加負擔。
我們要做的,就是側重他的3種本能,并激發他的好奇心和探索的能力。

●生存本能
父母保持穩定的情緒,不要動不動就朝孩子大吼大叫、發脾氣。
給足孩子安全感,這樣,他才能集中精力發育大腦,而不需要分出多余的心來擔驚受怕。
●求知本能
新手父母最需要了解的,是孩子在0-3歲之間的發展規律。
如果你知道孩子的空間敏感期,你就不會因為他「不停地扔玩具要你撿」而生氣;
如果你了解孩子手的敏感期,你就不會因他想要摸插板、碰剪刀而惱怒,而是盡量保證他的活動范圍沒有危險物品。
敏感期的發展,會使孩子不斷地想要探索、求知,滿足對世界的好奇心。
當他專注于一件事情時,他的專注力,也就悄悄萌芽了。
●交友本能
我們可以多帶孩子出門,讓他與其他小朋友相處。哪怕玩不到一塊,也可以滿足他的交友心理。

7歲,是孩子大腦發育的第二個轉折點。
孩子從3歲走到7歲,腦神經細胞數量會有所下降。
減少的那些神經細胞,是大腦覺得它們不常用,于是將其「修剪」掉了。
這就像有很多條路,時常走的那幾條,會越走越寬,而不常走的那些,就慢慢荒廢了。
所以說,3-7歲,孩子重點接觸什麼,他將來就更偏好什麼。也是這一階段,我們需要培養孩子發揮才能的資質。
當然,我還是不建議父母逼孩子「學知識」。因為如果孩子有厭煩心理,那以后可能就會對學習產生「厭煩」的態度。
我們可以以興趣為導向,讓孩子在繪本或書籍中培養出專注力。
孩子大腦第三次「變聰明」的機會,在10歲。
孩子在進入青春期時,會再一次修剪神經元細胞,直至他的神經網路跟我們大人接近。
4-10歲這一時期,我們一定要改變與孩子的相處模式。不然,你會發現,進入青春期后,孩子就像個火藥桶,不知道哪句話惹到他了就發脾氣。
像「你必須」、「快點」、「聽到沒有」這類命令的話,我們盡量少說,不然會激起孩子很大的逆反。

孩子到了7歲之后,他的大腦更喜歡「我要自己做」。他不喜歡你嘮叨,也不喜歡你催促,更不喜歡你一直告訴他該怎樣做。
很多媽媽說,孩子在學習上總是惹她生氣。
明明能寫好的字,孩子非要寫得歪歪扭扭。明明半小時能完成的作業,他非要拖到睡覺前。而且,你越說,他越故意這樣做。
很有可能,就是我們的溝通方式,阻止了孩子「想自己做」的愿望。
他可能本就想好好寫,結果你在旁說「你要好好寫啊」「要早點做作業啊」,他瞬間就沒動力了——我就不照你說的做,偏要按自己的想法來。

作為父母,我們一定要練就「會說話」的藝術。
因為專注力的本質,就是情緒力。
孩子的情緒好了,他就自然愿意做了。他打心底愿意做了,也就能專心致志地做好了。
這時候,我們可以向孩子尋求幫助,把問題拋給他,讓他覺得有力量感,自己做出選擇。這樣,他會更樂意配合。
比如把「快點做作業,不要拖到睡覺還沒做完」替換成:「媽媽擔心如果你現在不做,就會拖到睡覺前,可我們要按時熄燈怎麼辦?」
又或者把「你這字怎麼越寫越差,重寫」替換成:「媽媽覺得這個寫得很好,方方正正,我相信你能把其他字也寫得這樣好。」

所以,在這一階段,我們要把專注力放在提高孩子「獨立做事」與「做成事情」的能力上。
孩子既能「自己做」,又能感受到「做好」的喜悅,那他的神經細胞網絡就會迅速擴展,逐漸達到長時間地集中精力。
你家孩子,專注力咋樣呢?
【圖片來自網絡,侵立刪】
作者簡介:布谷媽媽,心理咨詢師、家庭教育指導師、婚姻情感咨詢師,專注兒童心理,讀懂孩子輕松養育,喜歡就關注吧~
嚴禁無授權轉載,違者將面臨法律追究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