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場秋雨下來,天氣又涼了幾分,翻看日歷看了一下,距離霜降節氣,也沒有多少時日了,時間飛逝,我們能夠去做些什麼呢?霜降,是秋天最后的一個節氣,隨著這幾天下雨,也告訴我們,要格外重視保暖,以免感冒或者是出現呼吸系統疾病,這樣的話,就得不償失了,畢竟霜降節氣,冷還有防秋燥,都是需要我們去面對的。
比起保暖運動這些,個人認為霜降的飲食才是至關重要的,這個時候我們要健脾養胃,調補肝腎,雖然說秋季要貼秋膘,但是也不能亂吃,宜平補不宜大補。
「霜降三旬后,蓂馀一葉秋。」
10月23日,迎來霜降節氣。霜降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十八個節氣,秋季的最后一個節氣。
由于「霜」是天冷、晝夜溫差變化大的表現,故以「霜降」命名這個節氣。
霜降節氣的特點是早晚天氣較冷、中午則比較熱,晝夜溫差大,秋燥明顯。「霜降」節氣反映的是天氣漸漸變冷的氣候特征,并不是表示進入這個節氣就會「降霜」。其實,「霜」也不是從天上降下來的,「霜」是地面的水氣由于溫差變化遇到寒冷空氣凝結成。「霜降」節氣與「降霜」無關。
就全國平均而言,霜降是一年之中晝夜溫差最大的時節。進入霜降節氣后,影響我國的冷空氣活動越來越頻繁,晝夜溫差迅速增大。尤其在江南、華南地區,氣溫的起伏愈發明顯;而西北、東北的部分地區早已呈現出一派「寒風落葉」的初冬景象。
霜降期間,一般從10月下旬至11月上旬,由于干冷空氣逐漸一統天下,暖濕空氣已被邊緣化,帶有夏季和初秋特征的許多天氣退出,天氣相對更為簡單。
在立冬前后,往往出現較強的大風降溫天氣,一些地方在較短的時間里就跨入了冬季。
我國古代將霜降分為三候:一候豺乃祭獸;二候草木黃落;三候蜇蟲咸俯。豺乃祭獸:是說豺這類動物從霜降開始要為過冬儲備食物。草木黃落:色黃而搖落也。此時節草木枯黃,落葉滿地。蟄蟲咸俯:此時寒氣肅凜,蟲皆垂頭而不食矣。準備冬眠的動物開始藏在洞穴中過冬了。
霜降·養生
霜降時節的養生也頗有講究。
補冬不如補霜降。飲食調養方面,適宜平補,要注重健脾養胃,調補肝腎,宜多吃健脾養陰潤燥的食物。有諺語:「補冬不如補霜降」,說的是霜降時節是進補的好時候。金秋時節的飲食原則應以滋陰潤肺、健脾養胃為宜,應「平補」,切忌「大補」,以免造成身體負擔。這時候可適當多吃一些甘寒多汁的食物,水果如梨、葡萄、柏子、香蕉、柑橘、柿子等;蔬菜如蘿卜、洋蔥、木耳、冬瓜、蓮藕以及各種豆類制品等;蜂蜜、冰糖、芝麻等食品有潤肺生津之功效,可預防口干、皮膚粗糙等「秋燥」現象。
穿衣要保暖,早晨切記不要貪睡。霜降是秋季的最后一個節氣,是秋季到冬季過渡的開始,最低氣溫可達到零攝氏度左右。俗語有「霜降不算冷,霜降變了天」。這個節氣,晝夜溫差變化就會增大,人們要注意添加衣服,特別要注意腳部和胃部保暖。合理的作息規律可以減少肺部的損傷,早晨呼吸新鮮空氣,可以潤肺排濁,而且新鮮的空氣可以讓人神清氣爽,精力充沛。晚上的時候也一定要盡早入睡,因為秋季人體易出現疲乏等現象,所以應該保證充足的睡眠。在睡覺時,也要做好保暖工作,秋涼傷人,易選擇較厚的被子,睡覺時應關好門窗。
強身健體,秋游登山。秋游登山是一項比較好的體育運動。人們在外出登山、欣賞美景的時候,也一定要注意保暖,尤其要保護膝關節,切不可運動過量。膝關節在遇到寒冷刺激時,血管收縮,血液循環變差,往往使疼痛加重,故在天冷時應注意保暖,必要時戴上護膝。老年人運動時,不宜做屈膝動作時間較長的運動,要盡量減少膝關節的負重。
霜降·習俗
霜降節氣主要有賞菊、吃柿子、登高遠眺、進補等風俗。
賞菊。古代有「霜打菊花開」之說。登高賞菊,自然成了霜降時期最愜意的事。秋季是菊花盛開的時節,全國各地都將舉辦菊花展,以示對菊花的敬愛與喜愛。
吃柿子。霜凍了,正是柿子成熟的時候。此時柿子皮薄,肉鮮味美,營養價值高,維他命和糖,大約是一般水果的1~2倍。食用柿子,既能御寒保暖,又能補筋,是很好的時令佳品。
拔蘿卜。山東農話說:「高粱夏,白露谷,霜降如蘿卜。」另有「蘿卜霜降」之說,即霜降后早晚溫差大,蘿卜不及時收獲就會凍傷皮皮,影響品質和收成。
白蘿卜,是一種營養豐富又便宜的食品。古往今來民間就有「冬吃蘿卜夏吃姜,不勞醫生開藥方」的說法,現代的蘿卜還被稱為「土人參」。白蘿卜,具有促進食欲、幫助消化、止咳化痰、除濕生津等功效。
霜降節氣就要到了,要吃的4樣分別指的是蘋果、土豆、核桃以及柚子,這些都是在霜降節氣,適合多吃的,很多人認為此時應該多進補,要大吃大喝,事實上,這些食物,才最值得我們去吃